51我要配资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今年上线《公司舆情哨》栏目,栏目上半年监测数据显示,茅台、山姆、迪卡侬、蜜雪冰城、晨光乳业等20个品牌被点名,其中被点名次数前三的分别为:茅台、蜜雪冰城和山姆;被点名次数较多的行业有食品、新茶饮和乳业。在企业出现舆情事件的原因中,食品安全问题占据榜首,虚假宣传和人事变动位居其后。
在不同行业的独立案例背后,可以洞察出行业的细微变化以及分析出背后动因。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期,业绩难现高增长,人士震荡频频;为突破“内卷”,企业先后试水出海,在追求发展速度时难平衡发展质量,出现食安问题;还有企业另辟蹊径,却误入歧途,在商标上动手脚,做文章,引起消费者不满。
多个知名餐饮被爆严重食品安全问题
近日,餐饮公司云海肴因去年字节跳动新加坡办公室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被处以最高罚款7000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3.9万元)一事引发舆情。
这是近年来,中国餐饮连锁品牌在海外出现较为严重的一桩食品安全事件。这起案例给商家敲响了警钟。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行业链条长、环节多,从农田到餐桌,其间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多个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也备受公众关注。
市值破千亿的蜜雪冰城51我要配资,上半年先后三次因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焦点——3月被曝使用隔夜柠檬片,6月香港门店因大肠菌群超标70%遭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调查,7月蜜雪冰城员工用脚关水桶称“拍视频逗逗乐”。
市值破千亿的蜜雪冰城,今年上半年先后三次因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食品卫生与安全是餐饮行业的一道红线,不可逾越,一旦出现问题,无论情节轻重、企业大小,道歉、赔偿,以及监管部门跟进是标准动作。
然而,企业如何回应也是一门学问。5月,来伊份蜜枣粽产品被指吃出带血创可贴一事迅速传播。
在舆情事件发生两天后,来伊份进行了第一次回应,通过主流社交媒体,包括官网、抖音、上市公司公告等进行了回应。次日,来伊份在官网进行了第二次回应。来伊份总裁也就相关事件发声,并坦言正在排查供应链相关环节的问题。
但是,从来伊份的回应内容来看,信息量是欠完整的,尤其是对事件排查处理结果、下一步企业整改措施等并未提及。
最为关键的是,本次舆情事件暴露出的其在内控方面的短板,并未回应具体处理情况。在此次事件中,消费者最关注的是所涉代工厂是否有违规操作、来伊份是否存在监管漏洞,公司均无回应。直至目前,来伊份并未联合代工厂向公众发布生产链路等相关证据,也并未反思自己在监管方面的可能漏洞,代工链条的复杂性仍令消费者对其安全度和透明度存疑。
由此看来,如何结合外部监管、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多种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切实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更加放心、安心,仍任重道远。
商标“文字游戏”背刺消费者
“公司舆情哨”监测到,今年以来,商标“文字游戏”在食品等领域屡见不鲜,如“多半袋面”“千禾0酱油”“供港牛奶”……
白象方便面将“多半”注册为商标,“多半袋面”“多半桶面”旁边写着“大分量,倍满足”的标语,在生产信息下方还有一小行字:“‘多半’是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然而51我要配资,“多半袋/桶面”在净含量上并没有多一半,也仅是多了1/5到1/4。消费者看到“多半袋”,自然联想到“分量更多”,却忽略了“多半”是商标这一关键信息。
“多半”并非孤例。在商超的方便面货架上,“半系列”随处可见,譬如“1倍半”“1袋半”“1.5倍”等。不仅方便面行业如此,其他不少消费品领域也有相似情形。
晨光乳业生产的“供港壹号”盒装牛奶实际并未供应香港,打商标注册擦边球,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中显示,晨光乳业多次申请“供港”相关商标,包括“供港”“供港壹号”“直供港”“供港贰号”等,但多数商标均被驳回,仅一个“供港壹号”商标注册成功。
这些看似描述产品特性的词汇,实则是企业精心设计的“商标陷阱”。当“供港牛奶”不供港、“零添加”不是零、“多半袋面”没有多半袋,消费者的知情权被侵犯,市场信任的基石正在被侵蚀。
品牌为何热衷“文字游戏”?一方面,这是企业“内卷式”竞争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是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趋势。随着人们消费趋势的变化,品牌也在商标上做文章。例如,过去人们追求健康、天然、低热量,商家便纷纷利用“零添加”“纯天然”“有机”等概念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现在人们追求“质价比”,商家便在商品规格上做文章。
不过,玩弄文字游戏或许可以暂时欺骗消费者,赢得一定的销量,但最终还是会暴露产品短板,诚信缺失导致用户流失。
业务压力下酒业乳业换帅频
“公司舆情哨”监测案例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领域多家头部企业相继发布人事调整公告。
以酒业为例,7月,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总经理何秀侠辞去公司第七届董事会董事、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委员、提名委员会委员及总经理职务。此前一天,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联东也作出了同样的动作。
6月,华润啤酒(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啤酒”)发布公告称,执掌公司近10年的侯孝海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且不再担任董事会辖下财务委员会主席,执行委员会、购股权总务委员会成员。
在今年早些时候,雀巢中国区换帅也激起了不小波澜。雀巢集团执掌3年的CEO张西强卸任。2024年雀巢大中华区财报营收为445亿,张西强曾在任上提出2025年前年营收达到600亿。业绩未能“达标”或为张西强离开的重要原因。
全几年现业绩增长“奇迹”的Lululemon也宣布全球裁员150人。这不是Lululemon首次调整人力结构。2023年公司关闭了旗下健身设备品牌Mirror,2024年又关闭了美国一个配送中心。此次再度裁员,被外界解读为Lululemon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进一步削减成本、提高效率的措施之一。
人事变动有离任自然也有新就任。80后陈海峰“临危受命”于三元股份,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值得注意的是,三元股份总经理职位变动频繁,2011年至今已更换5任,每位总经理在任时间仅三四年,不知道这次年轻血液的注入能否让公司的人事动荡期画上句号。
公司高管调整的频次增加,核心动因在于业绩增长的现实压力。核心高管职位的变动,往往是企业面临战略转型或开展深化改革的关键信号。新的高层上任或将带来新思路、新战术,推动执行效率的提升,助力企业穿越周期,实现较优增长。
高管频繁变动的背后,是消费行业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政策调整、消费代际更替与存量博弈的多重压力,企业正通过管理团队的更迭与战略聚焦,试图在深度调整期中寻找破局之道。
采写:南方+记者 黄晓韵
统筹:姚翀51我要配资
恒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