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消息称驰牛配资,瑞幸咖啡大股东大钲资本正考虑加入竞购星巴克中国股权的行列。若交易达成,将深刻改变中国咖啡市场格局。事实上,关于星巴克中国业务可能被收购的传闻自去年起便不绝于耳,并在今年愈演愈烈。星巴克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上月已明确回应,公司正考虑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旨在吸引外部投资者并重振在华增长势头。
业内普遍认为,面对瑞幸、库迪、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等本土品牌的迅猛崛起,以及喜茶、麦当劳、肯德基等跨界竞争者的不断涌入,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格局已今非昔比、瞬息万变。星巴克中国亟须变革,出售部分股权可视为其应对激烈竞争的防御性策略。
随着瑞幸、库迪等品牌疯狂下沉,星巴克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挤压。马华 摄
资本盛宴:豪华阵容角逐星巴克中国股权
这场资本盛宴始于2024年底,市场首次传出星巴克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风声。进入2025年,传闻迅速演变为实质性行动。6月的反向路演成为关键转折点,竞购者阵容堪称“豪华”:高瓴资本、国际知名私募基金凯雷、信宸资本等头部机构悉数入场。更引人注目的是,市场消息称“瑞幸咖啡大股东大钲资本也正考虑竞购”。此传闻一经披露,星巴克美股应声上涨3%,盘中一度逼近98美元,市场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这场资本重组的强烈关注。
大钲资本的竞争对手个个实力雄厚。高瓴资本拥有投资喜茶、蜜雪冰城以及操盘皮爷咖啡中国化的丰富经验;中信集团旗下的信宸资本曾主导麦当劳中国“金拱门”重组项目,成功推动其门店数量从2500家跃升至7000家,本土化成绩斐然。
针对股权出售事宜驰牛配资,星巴克中国向媒体明确表示:“我们正在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可以确认的是,星巴克目前没有考虑完全出售中国业务。”据悉,星巴克计划保留约30%的股权,其余70%将由多家机构分食,每家持股比例不超过30%。这一安排既避免了单一投资者独大,也为未来本土化运营预留了空间,其思路与麦当劳中国“中信+凯雷控股、麦当劳全球持股20%”的模式异曲同工。新任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被视为这场资本博弈的关键推手。这位被誉为“救火队长”的掌舵人,曾在Chipotle带领公司股价上涨近800%,并在百胜餐饮工作期间亲历了百胜中国独立拆分上市的全过程。
市场变局:星巴克中国的艰难时刻
资本追逐的背后,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圳中证投资报告显示,2024年,瑞幸以35.1%的门店数量占比稳居市场第一,星巴克则以13.58%的份额退居第二。值得注意的是,瑞幸咖啡在2023年就已实现对星巴克中国的营收和门店数的双超越。
价格战成为冲击星巴克的最猛烈浪潮。瑞幸、库迪等品牌通过9.9元平价策略,叠加电商平台补贴,使一杯外送咖啡价格甚至低于5元。面对压力,一向克制的星巴克不得不在2025年6月首次在中国市场实施降价,部分非咖啡类冰饮平均降幅达5元。然而,市场普遍认为此举“缺乏诚意”,未能有效扭转颓势。
“以前还能撑一撑,现在连锁品牌太多,根本无力招架。”一位县城独立咖啡馆经营者的感叹道出了星巴克的困境。随着瑞幸、库迪等品牌疯狂下沉,星巴克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挤压。下沉市场已成为新战场:截至2025年3月,瑞幸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占比达33.19%,库迪更是高达38.24%。星巴克自身也不得不加入这场“向下”的竞赛,其门店已突破1000个县级市场。
更具警示意味的是客群结构的变化。第三方数据显示,星巴克新客中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占比不断攀升,其引以为傲的商务客群正被Manner、Seesaw等精品咖啡品牌分流。尽管过去几年门店网络持续扩张,星巴克在中国的营收却从2021财年的峰值37亿美元下滑至2024财年的30亿美元。
进入2025财年,星巴克业绩显露企稳迹象但压力犹存: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微增1%至7.44亿美元,但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6%;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至7.40亿美元,在平均客单价下滑4%的情况下,得益于交易量提升4%,同店销售额才勉强持平。
当一项业务仍有市场价值,但深陷激烈竞争且面临显著波动风险时,对品牌总部而言,引入本土合作伙伴往往成为更优解。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在中国咖啡行业、市场和人群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星巴克的选择空间依然较大,其核心优势——第三空间的独特运营模式——使其在中国高端咖啡市场仍占据垄断性地位。因此,出售部分股权的决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策略。
本土化实验:麦当劳“金拱门”的参考价值
由本土资本主导运营,能够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和更快的反应速度应对中国市场的剧烈变化。这种模式在跨国连锁餐饮领域早有成功先例。
2016年,百胜中国从母公司百胜全球(Yum! Brands)拆分独立上市,同时引入春华资本与蚂蚁金服作为战略投资者,百胜全球则彻底放弃控股权。这种模式下,掌握控股权的资本方能更敏捷地响应本土需求,无论是加速门店下沉、优化供应链效率,还是推出本土化产品,灵活性远超跨国总部;而原品牌方虽让出控制权,却能通过品牌授权持续分享增长红利。
《餐饮老板内参》分析师认为,对星巴克更具参考价值的案例或许是麦当劳中国(金拱门)。2017年,麦当劳引入中信资本与凯雷作为前两大股东,自身仅保留20%股权。中信资本凭借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与本土运营经验,推动麦当劳加速融入中国市场:从推出本土化产品,到深耕三四线城市、优化外卖服务,实现了业务的持续扩张,门店数量从2017年的2500家飙升至2025年的7000家,年均增长近千家。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合作中包含对赌条款:若中国业务发展态势良好,麦当劳全球有权在特定时刻赎回品牌。2023年,经历新一轮股权变更后,凯雷退出其持有的28%股权,由麦当劳全球恢复持有。目前中信方面持股52%,麦当劳全球持股48%。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实践导师刘纯国指出,去年麦当劳全球曾经考虑赎回麦当劳中国业务,目前他们的占股比例已经很接近了。麦当劳全球之所以如此考虑,是因为他们对麦当劳中国业务的现状感到满意。
“我们期待与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如何将星巴克门店数量从8000间增加到2万间。”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的这番表态,清晰揭示了无论最终选择哪家资本方,万店扩张都将是星巴克中国开启新篇章的核心目标。
星巴克中国正站在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节点。其股权结构的调整与战略重塑,不仅将深刻影响这个咖啡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命运,更可能为整个行业的格局演变投下决定性的一票。
南方+记者 李劼驰牛配资
恒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